当生命进入终末期,多数人默认接受所有抢救措施,却不知法律明确赋予患者医疗拒绝权。中国首个《预立医疗照护计划实施现状调研》显示,90%公众不了解自己在临终阶段有权选择放弃治疗。这种认知缺失导致大量无效医疗——北京协和医院数据显示,ICU临终患者中67%接受过气管插管等侵入性操作,但其中82%的家属事后表示后悔。
我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第32条明确规定:"公民在接受医疗卫生服务时,对病情、诊疗方案、医疗风险、医疗费用等事项依法享有知情同意的权利。"但2023年上海卫健委调查发现,仅11%的三甲医院建立了规范的预立医疗指示流程。
更严峻的是认知断层: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追踪数据显示,终末期患者平均多承受11.7天无效治疗,日均费用达8730元。这些数字背后是医疗技术的异化:
"我们抢救的不是生命,而是家属的愧疚感。"一位三甲医院ICU主任在匿名访谈中坦言。这种医疗异化现象导致我国死亡质量指数全球排名第53位(《经济学人》2023年度报告)。
转机正在出现。深圳已在2023年试点"医疗意愿电子登记"系统,市民可提前录入:
试点半年数据显示,完成登记的人群中:
台湾地区经验更值得借鉴,其《病人自主权利法》实施后,预立医疗决定签署率五年间从3%升至28%,无效医疗支出下降19%。
根据现行法律框架,公民可通过以下步骤主张权利:
北京朝阳医院开展的"生命对话"项目证明,经过专业引导的患者,医疗决策满意度可从31%提升至79%。正如一位选择安宁疗护的胰腺癌患者所说:"知道刹车按钮在哪里,才能更安心地向前行驶。"
(责任编辑:娱乐)
6月14日凌晨5点至晚间8点期间,湛江海湾大桥等交通设施将实施临时封闭管理
粤五部门联手放大招!强化人力资源支撑制造业升级,图解政策要点→
中国驻伊朗大使馆发布安全提示:伊境内多个军事目标遭遇袭击 提醒公民加强安全防范
物理 AI 场景在台实现!SYNC ROBOTIC 发布 AI 机器人平台方案 首波聚焦安防巡检应用,开启智慧安防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