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在餐厅菜单上看到“现场制作”“手工现做”等诱人字眼时,是否想过这些菜品可能来自数百公里外的中央厨房?2023年中国连锁餐饮行业报告显示,超过68%的连锁餐厅使用预制菜,其中43%的商家未在菜单明确标注。这场关于食品真实性的标签游戏,正在重塑我们对“新鲜”的认知。
某头部连锁餐饮品牌内部文件显示,其标价98元的“秘制红烧肉”实际为-18℃冷冻保存的预制菜,加热后出餐时间仅需6分钟。这种工业化生产模式可将单店人工成本降低37%(中国餐饮协会2022年数据),但消费者往往被开放式厨房的煎炒声效蒙蔽。
更隐蔽的是“部分预制”策略:调查发现,餐饮供应链企业提供的预切配蔬菜(净菜)占餐饮业蔬菜用量比重已达59%,这些经过清洗、切割、真空包装的原料,仍被多数餐厅宣传为“当日鲜采”。
2023年上海市消保委检测显示,预制菜复热后维生素C含量平均损失达72%,而部分商家使用的复热包装袋在高温下会释放微量塑化剂(检出率12%)。更值得警惕的是,现行《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对“现场制作”尚无明确定义,这给企业留下操作空间。
某上市餐企招股书透露,其“厨师现炒”系列实际采用“急冻锁鲜”技术,菜品在中央厨房完成98%的烹饪流程,最后在门店用电磁炉完成“锅气表演”。这种模式使其单店厨师人数从8人缩减至2人,但客单价反而提升22%。
日本《食品表示法》要求连锁餐厅必须标注“调理冷冻食品”比例,而我国目前仅有广东省在2024年1月试行预制菜标识规定。餐饮行业内部出现分歧:
这场关于真实的博弈,或许终将倒逼行业建立新的诚信标准——不是否认工业化,而是停止用灶台的火光遮掩冷链车的轨迹。当消费者看清标签背后的完整链条时,“新鲜”的定义自会重构。
(责任编辑:热点)
充实红色“精神行囊”,广财党委书记为毕业生党员讲“最后一堂党课”
李依桦在长三角青少年马术联赛1.10米级别赛事中表现出色,一举拿下冠军和亚军两项殊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