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基因编辑婴儿事件后续:涉事科学家刑满释放再调查
时间:2025-07-02 03:30:31 出处:娱乐阅读(143)
基因编辑婴儿事件后续:涉事科学家刑满释放再调查
基因编辑婴儿事件后续:涉事科学家刑满释放再调查
2018年,南方科技大学副教授贺建奎宣布全球首例基因编辑婴儿诞生,引发国际科学界震动。三年刑期届满后,这位争议科学家的复出动向与事件遗留的伦理、法律问题再度成为焦点。
一、事件回顾:从技术突破到伦理审判
2018年11月26日,贺建奎团队通过CRISPR-Cas9技术修改CCR5基因,宣称使双胞胎婴儿"露露"和"娜娜"获得先天艾滋病免疫能力。后续调查显示:
- 实际涉及8对夫妇、22枚胚胎,最终3例妊娠(含1例流产)
- 实验未通过正规伦理审查,使用伪造的伦理批文
- 83%的医学专家认为技术风险未被充分评估(《自然》杂志2019年调查)
2019年12月,深圳法院以"非法行医罪"判处贺建奎有期徒刑3年,罚款300万元。该案成为全球首例基因编辑技术刑事案,相关讨论可参见基因工程伦理专题。
二、刑满释放后的多重疑云
2022年4月刑满释放后,贺建奎于2023年2月在北京成立"贺建奎实验室",宣称转向遗传病基因治疗研究。但调查发现:
- 实验室未在卫健委备案(根据《生物医学新技术临床应用管理条例》要求)
- 合作机构"北京希诺谷生物"曾因违规开展动物基因编辑被处罚
- 2023年5月,其团队在预印本网站发表的CRISPR研究论文因数据真实性遭质疑撤稿
值得注意的是,涉事婴儿及其家庭至今未公开露面。据知情人士透露,孩子目前由第三方监护,每月需接受基因组稳定性监测。
三、法律真空与监管升级
事件暴露我国基因编辑立法滞后性:
法规名称 | 颁布时间 | 关键条款 |
---|---|---|
《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条例》 | 2019年7月 | 明确禁止以生殖为目的的基因编辑 |
《生物安全法》 | 2021年4月 | 将基因编辑纳入生物技术研究风险等级管理 |
2023年3月,科技部新设"基因技术应用安全委员会",但专家指出,现有处罚力度与国际标准相比仍显不足。例如美国对类似行为最高可处75万美元罚款+10年监禁。
四、科学共同体的分裂反应
学术界对贺建奎复出呈现两极态度:
- 支持方:哈佛大学遗传学家乔治·丘奇等认为"技术本身无罪"
- 反对方:122位中国科学家联署声明要求永久禁止其从事生殖细胞研究
国际人类基因组编辑协会(HGE)2023年报告显示,全球30%的基因编辑研究项目因该事件遭遇资金冻结。与此同时,基因治疗领域合规临床试验数量同比增长42%,反映行业自我纠偏机制正在发挥作用。
五、未竟之问:技术伦理的边界在哪里
事件遗留的核心争议包括:
- 被编辑婴儿的终身健康监测责任归属
- 生殖系基因编辑的"治疗"与"增强"界限
- 科学家个人野心与科研伦理的平衡点
正如诺贝尔生理学奖得主詹妮弗·杜德纳所言:"CRISPR技术如同核能,既可能治愈疾病,也可能打开潘多拉魔盒。"这场持续五年的科学伦理风暴,或许才刚刚开始。
分享到: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和图片整理于网络,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删除!
猜你喜欢
- “羊城花冠”已盛放,白云机场T3初步达到竣工验收条件
- 明星公关黑市:删除微博热搜第8位的行价曝光
- 诺贝尔奖年龄线:物理学获奖者平均61.2岁的背后逻辑
- 中产返贫三件套:房贷/私立校/抗癌针支出占比图
- 男子早高峰站在车顶滋事,济南警方:已被控制
- 中国天眼新发现:疑似外星文明重复信号坐标解析(附信号频谱图)
- 末日露营指南:核战幸存者必备的7件冷门装备
- 虚拟偶像塌房事件:AI歌姬‘抄袭’人类作曲家索赔案
- 2025年度内地居民赴港澳定居审批标准正式公布根据最新政策安排,2025年7月至12月期间内地居民申请移居港澳地区的资格标准已正式确定该项审批制度将继续沿用积分考核体系,对申请人的综合条件进行量化评估据了解,此次公布的评分标准主要考量申请人的学历背景、专业技能、工作经历、家庭状况等多个维度的条件其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掌握稀缺专业技能或与港澳地区有直系亲属关系的申请人将获得额外加分值得注意的是,本次评分标准较往年有所调整,特别加强了对申请人适应港澳生活能力的考察相关部门提醒有意向的申请人需提前做好充分准备,确保材料真实完整审批工作将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进行,所有符合标准的申请都将进入统一排队系统具体实施细则及申请流程可通过各地出入境管理部门官网查询